AMD:迈向AI平台化的关键转折点
在2025年,AMD正处于一场行业格局重构的风暴核心。过去十年,AMD在CPU市场击败Intel,在GPU市场追赶Nvidia,而如今,其目标远不止“挑战者”这个角色。随着人工智能基础设施需求的爆发式增长,AMD正逐步从一个传统芯片设计制造商转型为以AI平台为核心的全栈解决方案提供者。
一、定价权的崛起:MI350大幅提价背后的信号
2025年7月底,有市场消息指出,AMD的新一代AI芯片Instinct MI350定价由1.5万美元大幅提升至2.5万美元,涨幅高达70%。表面上,这只是一个价格调整,但深层意义远不止于此。这标志着AMD首次真正掌握了AI芯片领域的“定价权”,表明其产品已具备在关键任务AI工作负载中与Nvidia正面竞争的能力。
MI350的性能已经足以媲美Nvidia的Blackwell B200,后者售价在3万至4万美元之间。与之相比,MI350在价格上更具优势,而性能表现已基本达到部署级别。这不仅使得AMD不再是“廉价替代品”,更成为许多二线云服务商、AI初创公司甚至企业级客户眼中“性能与价值兼顾”的理想选择。
此轮提价还释放出一个关键信号:AMD正在摆脱此前长期依赖薄利多销、以价格换市场份额的模式,转而向高附加值的AI平台演进。这种战略转型背后,是MI300、MI350乃至即将到来的MI355X架构上的深厚技术积累和软件生态布局支撑。
二、从芯片到平台:MI300/MI350背后的系统化能力
MI300系列的推出不仅是AMD对AI市场的一次回应,更是一场战略级别的跃迁。该系列芯片构建在先进的5nm制程之上,采用高带宽内存(HBM)、多芯片封装(MCM)和芯片间高速互连,针对大型AI模型训练与推理进行了深度优化。
除了硬件实力,AMD近年来大力投入的ROCm软件生态也在逐步取得成果。虽然ROCm在开发者生态和市场认知上仍落后于Nvidia CUDA,但随着支持LLaMA 4等主流模型、以及Hugging Face平台上超过200万个优化模型上线,其竞争力已明显提升。
从客户层面来看,甲骨文(Oracle)云基础设施计划部署3万个MI355X芯片的集群,表明AMD不仅在技术性能上获得了认可,更在系统集成、长期支持、能效管理等综合维度上形成了真正的平台能力。这是传统“芯片厂”难以实现的转型飞跃。
三、业绩周期与增长节奏:第二季度的短期承压与未来释放
2025年第二季度,AMD的盈利能力出现阶段性承压。预计每股收益(EPS)将同比下降30%,至0.48美元,毛利率也从前一季度的54%下滑至51%-52%。造成此状况的主要因素有三:一是中国出口限制,影响了部分高端芯片出货;二是MI300处于早期量产爬坡阶段,良率偏低导致成本偏高;三是ROCm等生态建设投资持续加大。
尽管如此,市场对于下半年的走势保持乐观。预计第三季度EPS将反弹至1.16美元,第四季度进一步升至1.34美元。全年收入目标为403.7亿美元,同比增长56%。其中数据中心业务将贡献234亿美元,客户端(PC)业务贡献126亿美元,AI GPU预计全年收入将首次突破百亿美元,占数据中心营收近一半。
更重要的是,从2025年Q3开始,MI355X将大规模出货,HBM成本也会逐步摊薄。若供应链稳定且客户部署节奏如期推进,利润率和收入将呈现同步提升,标志着AMD盈利能力的真正回归。并且在7 月 15 日,英伟达与 AMD 分别宣布,旗下 H20 与 MI308 产品将恢复在中国大陆市场销售。由于 AMD 当时已进入第三季度财季,MI308 禁令放开对第二季度营收无影响,主要影响后续季度;但对当季毛利率和净利润的影响仍需关注管理层解读。
近年来,AMD 在市场份额上对英特尔的反超,主要体现在 PC 和数据中心 CPU 业务。以 PC 为代表的客户端业务营收已连续 8 个季度实现高两位数增长,经营利润率持续逼近英特尔。在英特尔第二季度客户端业务经营利润率持续下降的背景下,AMD 第二季度有望实现反超。
四、AI资本支出周期:顺风而行的大势力量
AMD的崛起并非偶然,而是在全球AI资本支出持续扩张的背景下,顺势而为的结果。根据Synergy Research数据显示,全球云服务在2025年Q2的支出接近1000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24%。
三⼤云计算公司(亚⻢逊公司 ( AMZN ) AWS、微软公司 ( MSFT ) Azure、⾕歌云(GOOG ) Cloud)均实现了强劲的收⼊增⻓,这⽆疑对数据中⼼⽀出潜⼒构成了利好信号。对于 AMD ⽽⾔,作为云数据中⼼先进处理器的主要供应商之⼀,这⽆疑是⼀个巨⼤的利好因素。综上所述,科技巨头们极有可能继续在云计算和⼈⼯智能基础设施⽅⾯进⾏积极投资。⾕歌在最近的财报电话会议上将其2025财年资本⽀出预期从750亿美元上调⾄850亿美元。亚⻢逊和微软并未就其资本⽀出预期公开,但也释放了积极信号。例如,亚⻢逊管理层在分享其第三季度营收预期时表示, “将继续投资于⼈⼯智能、机器⼈技术和配送基础设施”。此外,微软管理层也强调了加速⼈⼯智能发展势头。从全球⼈⼯智能基础设施供应链的另⼀端来看,也存在乐观情绪。
同时,在供应链一侧,台积电(TSMC)第⼆季度业绩表现强劲,这家全球最⼤的半导体代⼯⼚⼤幅上调了 2025 财年营收预期。此外,台湾最近公布了⼀项计划,计划通过⼤规模投资⼈⼯智能领域,投⼊超过 5000 亿美元,以提振经济。也为包括AMD在内的AI硬件企业提供了长期市场支撑。
在这种需求推动、供应支撑的双轮驱动下,AMD的AI芯片、数据中心CPU和加速器业务正在迎来属于自己的黄金增长期。因此,整个AI基础设施供应链⽆论从需求端还是供应端都呈现出利好迹象。在这种利好形势下,像AMD这样的数据中⼼芯⽚领先供应商之⼀极有可能取得亮眼的业绩。
五、战略掌舵者Lisa Su:技术为骨,平台为魂
任何一家技术型企业的转型,最终都离不开管理层的战略眼光与执行能力。Lisa Su无疑是AMD复兴最核心的驱动力。从扭转x86 CPU战局,到重构GPU架构,再到押注AI和ROCm,她展现了远见、坚韧和极强的执行力。当前阶段,Lisa Su的最大成就正在于推动AMD由芯片制造商向AI平台型企业升级。
她主导的MI系列并非单点产品,而是一整套支持软件、系统集成、客户定制的解决方案体系。这种思路借鉴了苹果在硬件整合上的闭环能力,也具备Nvidia CUDA平台的开发生态理念。AMD正在形成一个横跨数据中心、边缘计算、企业级AI系统的全面部署矩阵。
行业分析师普遍认为,Lisa Su将带领AMD在未来三年内逐步完成向AI平台公司的过渡,营收结构将更加多元化,估值模型也将更加稳定。她的管理风格和战略定力,是AMD能够穿越技术周期、把握新产业浪潮的关键保障。
结语:真正的价值重估才刚刚开始
AMD已不再是那个需要靠低价争抢市场的跟随者,而是正在快速逼近AI平台领军企业的位置。其芯片性能已足以在高端市场与Nvidia抗衡,其软件生态逐渐成熟,其客户结构也在由“采购关系”转变为“平台协作”。当前的股价尚未充分体现这一根本性转变,而市场一旦将其纳入平台型估值模型,则AMD的价值释放才刚刚开始。




美股大数据 StockWe.com 是一个美国领先的金融和美股信息大数据提供商,紧盯华尔街金融市场和行情,2008年成立于美国硅谷,创始人是前纽约证券交易所资深分析师Ken,联合多位摩根斯坦利分析师,谷歌 Meta工程师利用AI和大数据,配合十多年美股实战经验和业内量化交易模型,每天处理千万级股票数据:挖掘潜力大牛股,捕捉期权异动大单,实时主力资金流向、机构持仓变化、川普突发新闻,精准买卖信号第一时间发到您手机APP。